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申请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自评报告
作者:学院办公室   来源:admin   日期:2011年09月26日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申请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自评报告

一、学校总体建设情况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前身为1986年10月建立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5年独立建制,更名为中山学院;2002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由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建,成立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现为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的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面积约658亩,教师708人,教学实验室76个,图书馆藏书总量177.6万册。现有电子信息、计算机、机电工程、化学与生物工程、经济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外国语、艺术设计8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33个,全日制本科生1.3万余人。

◆办学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凝练特色、机制创新、科学发展”的原则,遵循高校发展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与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深化机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承担区域重大科技与文化发展任务的能力,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知名度高、特色鲜明、同类高校领先的多科性大学。

◆ 发展理念:质量立校、特色强校

◆ 发展目标: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专业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学型大学。

◆学校类型定位:教学型大学

◆学科专业定位: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核心,理、工、经、管、文协调发展。

◆ 人才培养定位: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贴近社会需求,主要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就业能力强和社会责任感高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中山、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成为国内有广泛影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区域高端人才集聚培养中心、科技创新研发服务中心、先进文化培育发展中心。

◆ 治校方略定位:依法办学、科学管理,机制创新、专家治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二)学校经费保障情况

在原中山学院办学16年积累资产的基础上,2002~2006年,中山市政府累计投入1.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费。电子科技大学为支持校的建设和发展,从2002年至今未从学校提取办学收益。学校收入主要来源于学费、住宿费等教育事业收入。2002-2011年10年来,累计收入达18亿元。支出实行预决算管理,重点保障教学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10年间,总支出14亿元,其中教育事业支出10亿元。每年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

2002—2011年学校总体收入和支出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份

总体收入

总体支出

2002

5266.26

3711.45

2003

6843.53

4554.56

2004

8211.71

8999.04

2005

14205.10

14058.94

2006

19161.10

17311.15

2007

21639.23

18276.38

2008

26785.56

19045.27

2009

26840.32

20677.59

2010

28710.79

22092.91

2011

25932.65

14481.27

合计

183596.25

143208.56

近年来,学校加大了教学专项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从2005年开始,增加实验室建设投入,每年实验室专项建设经费达到1000万元以上;从2009年开始,每年投入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建设教学质量工程,大力支持教研教改,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2008年以来学校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开拓进取;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定位清晰;办学特色鲜明,发展趋势良好。学校坚持强本固基,内涵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如下:

1、专业建设富有成效。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核心,理、工、经、管、文协调发展,建成“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校级重点专业。

2、师资队伍自有数量充足,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秉承“人才强校”战略,专职专任教师达到575人,占教师总量的81%以上,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长久的动力。

3、教学条件日益改善。学校由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山市政府合作共建,办学经费充足,每年投入大量经费改善教学条件,先后完成了科学实验大楼、图书馆扩建、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科研行政大楼等工程项目。现有教学实验室76个,所有教室均配置多媒体和空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4、教学过程管理规范。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过程严格精细。对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监控,保障了良好的教学秩序。2005年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使学校管理整体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5、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绩显著。从2009年开始,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教研教改和优秀教师奖励等,着力探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改革,已有23个教改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立项。

6、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无论是考研深造、学科竞赛,还是自主创业,越来越多的学生脱颖而出,已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招生形势较好;就业率一直稳居98%以上,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

7、科研发展态势良好。学校坚持以“谋发展、建队伍、搭平台、抓项目”为指导思想,科研实力明显增强,经费持续增长。2007-2011年共承担国家、省、市等科研项目441项,获奖成果43项,鉴定成果87项,获取专利71项。2010年科研到账经费突破1000万元。

二、学校专业建设情况

根据教学型大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充分利用母体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以人才需求为导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积极设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本科专业,通过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校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

现有33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16个二级学科,专业数量适中,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交叉融合,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核心,理、工、经、管、文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学校将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作为专业发展特色,重点建设2-3个IT类优势专业,强化非电子类专业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多学科人才培养环境。

(二)专业建设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特别是2009年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以来,每年投入200万元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将专业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10年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成为省级特色建设专业。

(三)人才培养方案彰显能力培养为核心

从2004年开始,学校每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9年,构建以“全过程、多元化、阶梯式”为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2011年,开始构建包括“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的“三段式”培养体系,在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下,实现分层、分流教学。在多元培养阶段,设置了专业选修、创业教育、复合型教育、考研提高和国际交流等模块内容,形成了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三大阶段、多路径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显特色。电子信息学院的NC教育与认证模式,计算机学院的思科网络学院课程体系,机电工程学院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化学与生物学院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校企政合作培养”实践教学模式,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与香港信得集团的校企合作模式,外国语学院的情景式教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大平台、两段式、课题制”教学模式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焕发蓬勃生机。2010年,我校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得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标志着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已迈出坚实的脚步。

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学校秉承“人才强校”战略,始终将师资作为学校第一资源予以重点建设,内培外引,现已建成以本校自有专任教师为主体,母体学校教师为支撑,少量外聘兼职教师为补充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一)生师比合理,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现有教师708人,学生13080人,生师比为18.5:1,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二)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

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符合学校办学发展要求,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7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47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8%;具有博士学位者174人,占30.3%;具有海外学习背景者38人;具有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286人,占49.7%;具有副高级及以上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245人,占42.6%。

师资队伍平均年龄为39.4岁。35岁以下教师占比41.9%,36至45岁教师占比30.5%,46至55岁教师占比20.8%,56至60岁教师占比3.1%,61岁以上教师占比3.7%。

(三)符合岗位资格的主讲教师的比例达优

符合岗位资格,主讲教师具有讲师以上职务或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95.9%。其中,具有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11.8% ;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29.7%;具有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48.5%。

(四)师资培养机制完善,措施得力

制定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规定》、《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才引进的实施办法》,对教师进修培训给予经费支持和待遇保障,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2007-2011年,教师培训进修1083人次,出国学习22人次。引进专任教师122人,其中博士40人,硕士67人,副高及以上职称15人.

推进“双师型”教师伍建设,已有102位专任教师取得双证,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74%。专任教师进入企业、事业等单位,接受实践训练。

重视教师的业务发展,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专任教师中的骨干力量77.4%近四年参与了科研项目或发表过学术论文,一批科研团队已初步形成,一些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奖励。

四、学校教学建设与管理情况

(一)教学条件

参照同种类型公办普通高等院校收费标准(文科3800元/人·年、理科4300元/人·年)并按学生人数加权平均,近4年生均学费收入4055.59元/年,生均四项经费1575.22元/年,占学费收入的平均比例38.84 %。

教学行政用房14.32万平方米,生均11.13平方米。教室112间,座位数13367个,全部为标准配置的多媒体课室;语音室9个,座位数676个。百名学生拥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100个左右,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10台以上。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655.4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946.87元。

图书馆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馆藏图书总量(含电子图书)177.6 万册,数据库65种。近4年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累计1635万元,生均年进书量9册以上,生均图书136册。

教学实验室7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外实习基地118个,运动场地及体育设施面积50943.5万平方米,生均3.96平方米,基本满足了实验教学改革、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各专业实践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

2008年以来,学校累计投入447万元进行校园网络建设,完善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管理等系统,建立了质量工程建设网站、精品课程支撑网站、外语学习资源网等网站和自主学习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网络化办公,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计划与执行

教学工作总体思路清晰,有详细的工作计划,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布置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好。教学管理部门按人才培养方案下达教学任务,各教学单位组织落实。在执行过程中,定期进行检查,同时健全了教学违纪、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制度,确保培养方案的严格执行。

2、教学改革与建设

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在提升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坚持以教学质量为抓手,围绕培养“上手快,能实战,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全面推进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特别是2009年启动教学质量工程后,学校每年投入200万元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与教材建设;另投入500万元建设数字化学习中心。

一批教改成果脱颖而出:《工程力学》获省精品课程立项;“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实验中心获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近四年,教师共承担校级及以上教改研究课题444项,已完成课题179项,目前承担课题26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0项。

3、教材建设

学校先后规范、修订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材编写与选用管理规定》,对教材编写、选用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使用省部级及以上获奖教材比例占50.85%。近4年,编写出版教材53部,自编教材37部。

4、实践教学

构建“全过程、多元化、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每年实践教学运行经费理工科450元/生、文科250元/生;教务处每年设立学科竞赛专项资金,2008-2010年,学校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439项;实验中心支持学生科技创新,2008年以来共投入31.23万元,资助项目169项。 2008级学生开出实验项目数3101个,开出率达到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93.5%。

5、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引入了ISO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35个《程序文件》,200个《作业文件》,涵盖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教学管理文件32个,规范了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考试等主要教学环节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标准,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运行有效。通过教学检查、教学巡视、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等机制监控教育教学质量。

每学年组织专家对各教学单位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检查、评估。依据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对毕业论文(设计)抽查打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通过有效的监控机制,使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逐年提高。

(三)教学管理

学校一直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队伍建设、质量监控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教学管理队伍素质高,服务意识强

现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47人,其中教务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13人,各二级学院及体育部34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人数38人,占总人数的81%。所有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岗位上的工作年限均在3年以上,始终坚持“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教学管理队伍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

2、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执行严格。

建立了主管校长负责的校、院(系、部)二级教学管理机制和领导分片包干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教学管理文件32个,涵盖了教学、教务、考试、教风学风、课堂质量评价、教学质量与监控、教师考核及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等。健全了教学违纪、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规定,确保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得以严格执行。

3、教学管理研究及实践成果

教学管理人员积极进行教学管理与改革的研究和探索,研究课题涉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考研指导、课程整合、实践教学和办学特色等方向,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化。

(四)教学效果显著

教风学风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结合内涵式发展的具体目标,学校分别提出了质量建设年、人才强院战略年、教风学风建设年、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年、校园文化建设年等,开展了优秀教师和教学优秀奖评选等活动,实施学生学习过程考核等措施,教师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广大学生遵规守纪、勤奋好学、健康向上。

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术性,难易适中,能够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受到了比较全面的训练,完成质量好。

2008年以来,共有268名学生进入海内外高校读研深造。在全国大学生各类学术、科技、文体等竞赛中捷报频传,近四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439项,其中全国性奖项220项。原创舞蹈《选村官》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学院招生就业形势良好,学生创业成绩斐然。学院和中山市人社局共建的“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已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亮点,得到中山乃至全省、全国的关注。近年来,就业率一直稳居98%以上,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

五、学校科学研究工作情况

重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我院科研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科研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设有青年基金、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学生创新基金等专项基金。2007年以来,学校根据学科建设布局和中山产业发展的要求,投入1500多万元进行科研平台建设。

整体科研实力明显提升。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重大专项、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项目等重要项目,产生了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7-2011年,共承担科研项目441项,科研到帐总经费达到了3804.72万元。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4项,中山市级项目118项,横向开发项目276项。获得国家及省市纵向项目经费1079.68万元,争取到地方政府规划项目以及企业研发项目经费2703.04万元。公开发表论文960篇,年人均发表科研论文0.48篇;出版学术著作50部;各种专利授权71项。2008年,马争教授研究团队科研项目“基于虹膜的识别方法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马云辉教授主研项目“第三代移动通信遥控电调天线”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学术交流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日渐浓郁。为促进学术交流,培育浓厚的学术氛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07-2011年学校邀请了李乐民院士、李培根院士、姚建铨院士、吴硕贤院士、郑守仪院士及国内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专家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200多场。

六、学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坚持内涵式发展,解决了许多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办学实力明显增强,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我校虽已有相当规模的专任教师队伍,但专任教师队伍总体的水平还需提高,还需要加强建设。目前还缺乏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作为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型大学,实验、实践教师队伍还比较薄弱,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学校将加大教师的培训、培养力度。继续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完善优秀教师评选制度,打造优秀教师队伍;进一步引导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实践,丰富教师的专业背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加大教师引进力度,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积极有效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

(二)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我校坚持内涵式发展,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显著提高,已向社会输送上万名合格人才,但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都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探索并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三)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我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是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双师型教师,实习效果监控、评价和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此,我校将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政)合作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就业实习场所,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四)办学条件还有待改善

学校现有基础设施已基本满足教学要求,但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1.13平方米,还未能达到教育部要求的14㎡/生,目前正在加紧规划建设综合教学楼等项目,届时教学行政办公环境将得到更大的改善。